本篇文章1506字,读完约4分钟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篇视频云南篇
今天出场的是纳西族。
世界闻名的丽江是人们熟悉的纳西族,其古雅朴素的纳西族“披星戴月”服装表明纳西族女性勤奋能干,贤德善良。 纳西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大部分纳西族住在丽江市。

(丽江的美丽,永远在那里)
很多游客也在丽江古城听过纳什古乐,经过那个岁月接受洗礼的天籁之音令人陶醉。
但是你知道“白沙细乐”吗?
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是田纳西州古乐的“双璧”,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骏也衷心称赞的白沙细乐是“音乐的活化石”。
凛毅是纳西族白沙细乐国家级非遗留项目的代表传承人
“丽江古乐”是纳西族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 “丽江古乐”由“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在丢失了)。
“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英里”,是由纳西族前人创作的器乐、声乐、舞蹈组合而成的古典音乐翻唱曲,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大型古典管弦乐队之一。

除了历史悠久之外,白沙细乐的宝贵之处是丝竹合奏,分为章节旋律和“和声”的独特性在全国只有可见。
年,白沙细乐被列为第三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丽江范围内能演奏白沙细乐的传人越来越少,丽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弘扬白沙细乐做了多行比较有效的工作,成立了领域协会和传习馆,以黄山市长水村为保护点,将林毅命名为传承者。

“我睡在《白沙细乐》中,在《白沙细乐》中也醒了”凛毅和白沙细乐有着深深的爱。 1967年出生的和凛毅,12岁时在父亲和茂根(白沙细乐传承者和锡典的关门弟子)的指教下,开始拥有竖笛,学习白沙细乐口传乐谱和笛子演奏,慢慢掌握了白沙细乐曲子整体的歌唱演奏。

凛毅的贤内助和英红受他的影响,30岁左右开始学琵琶。 为了买这只琵琶,家里卖了十多只猪仔……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可以和英红一起在乐队演奏了。

凛毅和最高兴的是,27岁的儿子和福成现在在他的教导下,用心演奏乐器,全家人每天都能在乐队里演奏。 “我的宝贝孙女今后也会让她学习白沙细乐。 一家四代,八口,共花了198年的时间,一起制作了白沙细乐的保护传承”凛毅说。

20多年前,为了开始组建凛毅和白沙细乐民间乐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白沙细乐,带着凛毅和乐队在丽江古城玉河广场、观音峡景区等地进行了多年的公益演出,很多游客都对这种独特的纳西族音乐着迷。 拿着白沙细乐进入学校,让孩子们认识和理解纳西族自己的民族文化。

他还参加了很多次各种音乐节,参加了匈牙利第23届国际电影艺术节,还出演了斯洛伐克、白俄罗斯、德国、俄罗斯等欧洲5个国家。
用心学习、钻研40多年,现在的和凛毅有着很高的演奏技术和鲜明的表演风格。 每天下午,他和乐队在村子里的白沙细乐演艺中心接待来自全国、世界各地的游客,即兴有趣地主持,有时说英语,逗游客笑,拿笛子、二胡等乐器的和凛毅,心旁听,沉浸在表演中,陶醉在表演中……

年,和凛毅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代表传承人。
“我父亲,我父亲的师傅,他们的传承并不是不顺利。 他们一生只有一个名分。 那就是民间艺人。 但是,我不是。 从县级到市级,再到省级,国家级继承人,这一层又转移到另一层,这是最高的荣誉,是我们国家赋予的。 ”。 凛毅说。

凛毅对白沙细乐的价值有着清晰的认识。 “美丽的山水,美丽的山水,世界到处都是。 白沙细乐:这种文化只有丽江,只有纳西族有。 这是我们文化的自信。 我们必须让外面的人理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传承,保护,传达,我们的精神家园。 ”。

资料来源:云南广播电视
:武铭方
(原标题《云南纳西族:一家4代8个个体,用198年的时间做这件事……》)
标题:要闻:云南纳西族:一家四代8个体,用了198年保护传承白沙细乐
地址:http://www.iiu7.com/wxxw/20121.html




